你家園林給你的房子加多少分?房叔課堂之園林景觀篇|房叔說No

 
點擊 66回復 0 原帖 2021-11-16 13:58

 

 

花肥春雨潤,竹瘦晚風疏?!堕e情偶寄》



房地產稅確認試點會落地,房產價值分化的新時代來臨,核心資產的挑選置換變得尤為重要,繼房叔課堂建筑篇后,第二篇談園林景觀。



除地段、學區這類土地價值,建筑實體是小區本身的第一要素,而園林景觀則是小區環境的主體,同樣有高低價差;



先給基本的價值排序:集中水景立體式中式園林>無水景平面中式園林>意式園林>日式園林>法式園林>不做園林;



挑房時在同情況下根據上述排序判斷即可,舉例:同地段同學區A、B、C三盤,已知建筑部分用料和公區活動配套相當,帶中式園林一定比法式更好;



為防杠精,特此說明是指等級相當的情況下,如果非要拿城區均價5w+地段法式花園和郊區2w的中式園林比品質,好比拿楓丹白露宮去比郭莊,筆者只能說你說的都對。



特別要說明的是,盡管園林景觀是小區品質的首要加分項,但在高密度城市建造中畢竟不是決定性的。



發展現階段的大部分老百姓也并不會太在意園林怎么樣,若是好學區好地段好建筑,只是擱塊草坪種兩顆桂花行不行?筆者也只能說價格和居住體驗不如同地段好園林的盤;



例外也有,小區密度越低景觀重要程度越高,在低密豪宅合院領域,價值的第一要素反而是園林。



道理很簡單,大家都是兩三百方兩三層帶露臺的房子,院子越精美自然越決定價值,這事兒和文玩一樣,園林要做也要養,養得好的樹比房都值錢,自然價值不可估量。



因為不是決定性的因素,實用部分到此為止,僅看價值排序即可。



接下去幾部分會介紹分辨和欣賞幾種園林的基本意識。生在江南,不為買房也權當長知識作談資了,旅游時看看各國園林入個門也好,篇幅會比較長,沒興趣的出門右轉即可,不喜勿噴。





| PART1 |



關于中式園林,是一個很長很遙遠的故事——



中國園林萌芽于戰國秦漢,發展于魏晉唐宋,大成于明清。



“海客談瀛洲,煙濤微茫信難求。越人語天姥,云霞明滅或可睹?!?/p>



李太白寫夢中圣地天姥山的開篇兩駢,恰好分段了中式園林先后的兩大思想主題——神仙與山水。



起于戰國末期的神仙思想在秦漢時尤為盛行,廣為人知的徐福東渡就是受這種思想誕生的事件——“海上有仙山,山中有仙藥可令元陽不滅,始皇帝遂遣徐福求仙問藥”;



始皇求長生而不得,心心念念之際,引渭水為池,池中堆筑島山,名蓬萊山,以模擬神仙境界;



至西漢,漢武帝一樣迷信神仙方術,追求長生,因此效仿始皇在建章宮西北部引昆明池水,開鑿大池,名太液池;池中筑三個島嶼,象征東海的瀛洲、蓬萊、方丈三仙山,這是歷史上第一座具有完整的三仙山的仙苑式皇家園林,自秦皇漢武兩位大帝認證后,“一池三山”自然成為皇家園林的永久母題;



秦漢以后至隋唐以前,動蕩的后晉和南北朝幾乎同一時期誕生了兩位巨子,陶淵明和謝靈運,分別開創了田園詩和山水詩派,為詩壇開創了新的氣象,尤其是山水詩派,深受文人士大夫的推崇;



“天姥連天向天橫,勢拔五岳掩赤城。天臺四萬八千丈,對此欲倒東南傾。”



天姥山以及所在的天臺山脈不僅是佛教天臺宗和道教南宗的發祥地,還因為謝公的游覽成為唐代詩人心中的圣地,神游山水的思想從此深深烙進了失意文人的內心,成為文人園的主題。



至北宋,文藝皇帝宋徽宗開工艮岳,大V米芾將太湖石標成文人園頂流,皇家園林與文人園邊界開始融合消解。北宋《木經》、《營造法式》的問世也標志著中國古建法式的確立;



明朝,仍在江浙,蘇州人蒯祥率領手藝登封造極的蘇式匠人修建了北京故宮,100多年后,同是蘇州人的造園巨匠計成總結一眾名園,著書《園冶》——本園林藝術專著誕生,蘇式園林徹底奠定中國園林的最高地位。



“雖由人作,宛自天開。巧于因借,精在體宜?!边@十六字是計成總結中國園林的宗旨,意思是中國園林從選址開始每一步就要順應自然,雖是人工卻使恍若天成山水,園雖有界但自然無界,沒有什么園外的山水是不可因借的,而園內所有的造物形體適度,大小得宜。



寫點直觀的,舉蘇杭兩個頂流的例子,西湖、留園。



結合“神仙與山水”我們看西湖:



巨大的西湖湖面上有三座島——小瀛洲、湖心亭、阮公墩,構成“一池三山”;



“精在體宜”,運用在水面上的原則是“大則分,小則聚”,蘇堤、白堤是將大湖切割形成層次,楊公堤是將西側的散點水系聯系聚攏;



“巧于因借”,大家可以試試站在小瀛洲低頭到抬頭,像看中國畫一樣往南望:



近景是我心相印亭的洞中窺人——白墻為紙,后景為畫;



中景是越過洞口看到三潭印月——水中映到天上月;



再抬頭望遠景望到花港觀魚——見遠山,見青天;



小瀛洲就巴掌大,但我身在瀛洲便似滄海,身在小園但可納遠山,立足小園,目之所及、心之所想天地任我遨游。



中國園林之美是一種文化美,西湖的深度是一種被歷代文人持續豐富的打破人工與自然、皇家與文人、人間與神仙的文化深度,最后達到“雖由人作,宛自天開”的境界。



西湖畢竟得天時地利,選個小的,看留園,翻譯給你聽游園的過程:



從南側細長曲廊進入到涵碧山房(客堂)——從人間彎彎繞繞,兜兜轉轉,走了不知幾許路進入山門;



忽現一池三山,中心的島叫小蓬萊(你懂的),向西逆時針繞著中心“滄海”游山水,沿著起伏的云廊來到五峰仙館(內堂)——迷途入仙境,主人自比仙人;



再往深處去,過三進院到林泉館(內苑),又見冠云、岫云、瑞云三山——仙人已過三界,與云同高,已達仙山之頂。



中國園林之游,是地到天之間任我逍遙游。



篇幅有限,換景、窗戶、亭臺、假山、花卉等等內容寫起來止不住,讀者若有興趣下次筆者可以借西湖邊的園、塔、廟、閣講講,這一篇只學到一個小技巧即可,中式園林是一種“小中見大,舉目遠矚”的藝術,賞園從近及遠望,游園從人間到山水再到仙境游。



| PART2 |



日式園林。



第二部分寫日本是因為同在東亞文化圈,日本深受中式園林影響,行文好銜接。



如果說中國園林是“遠矚”,日式園林就是“高瞻”,是一種箱庭藝術。



はこにわ,箱庭,現在用在游戲中比較多,如圖,是日本開發的一種空間視角游戲的總稱,這源起于日式園林;



啥是箱庭?舉兩個身邊的例子,1.所有的沙盤邊上圍一圈有機玻璃都是箱庭;2.家里泡沫盒種過韭菜和蔥吧,把泡沫盒放地上遠遠俯視看它,相當于懂怎么欣賞日本園林了;



粗俗點說:都是一池三山。游中國園,人一直走,入滄海爬仙山要登仙的;賞日本園,人別動,從上往下遠遠俯視盆景;



明明唐、宋、明受中國園林影響如此深遠,為何會如此迥異呢?



其一,日本有學習儒釋兩家,但沒有道家這種華夏本土宗教。日本神仙是神道教的天皇一家,還在世的,自然他們沒有想成仙的愿望;



其二,天地這么大的概念島國人民是很難理解得了的。就像日本戰國最大合戰總共也就不到10w人參加,中國人理解成兩村械斗一樣;



其三,受一休哥的影響。一休哥本名千利休,是日本茶道甚至日本美學的里程碑式人物,他確立的草庵茶道將園林、俳句、水墨、能樂與茶藝有機融合,其美學精神“侘び寂び”,中文翻譯成“和靜清寂”、“一期一會”等思想時至今日都是日式美學的重要內核——關注短暫而極致的美,哪怕這種美帶有殘酷的一面。



比如櫻花、紅葉、煙火,短暫絢爛過后是深長的寂靜;



日本最著名的園林景觀是枯山水,要如何賞,四個字:高瞻靜思。



進到一個園里,要懷著一生只可能來一次的心情,靜靜跪在屋檐下面對箱庭,看到山枯竭,樹木化成苔蘚,波濤竟會凝結,體會從遠古到無窮遠的未來中自我的渺小、人生的短暫,試圖用一瞬去捕捉永恒,用渺小去經驗宏大,極限的張力里有極限的美感。



寄蜉蝣于天地,渺滄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


舉報收藏 0打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