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我國蘋果產業面臨哪些機遇和挑戰?如何做到可持續發展?
名園藝學家,中國工程院院士、山東農業大學教授束懷瑞表示,目前陜西乃至中國蘋果產業已經到了提質增效的關鍵階段,走符合中國實際的適度規模經營道路發展現代蘋果產業,參與世界競爭,繼續穩固我國蘋果在世界農產品領域中的話語權,是供給側改革的必然要求。
經濟參考報》記者在陜西、山東、甘肅等多地采訪發現,目前全國乃至全球的蘋果需求已經基本達到頂點,一味地實施規模擴張必然會導致果價下跌、果品滯銷。因此,從全國而言,限制種植面積、提升果品品質,走高產、優質、高效的現代農業之路,是蘋果產業持續發展的必由之路。
束懷瑞認為,目前,蘋果產業有以下五個方面的問題比較突出,必須引起足夠重視。
一是蘋果產業受到了國內生產成本居高不下,相對質優價廉的外國蘋果進口量劇增的“雙重擠壓”。
束懷瑞說,由于栽苗機、壓條圃刷根機、苗圃多功能三輪拖拉機等在內的現代果業機械使用率和普及率不高,施肥、打藥、采摘、修枝、剪枝等基本生產工序,還要依靠人工。近三年來,陜西和全國的人工成本、生產資料投入呈上升態勢,據統計,陜西、全國各地一斤蘋果的地頭收購價如果不能達到2元以上,農民就沒有收益;而波蘭蘋果的到岸價格只有每斤1元出頭。
二是品種結構失衡。
在陜西全部1100萬畝果園中,喬化栽培占總面積的90%以上,15年以上樹齡的果園達到400萬畝。另外,紅富士一枝獨大的現象非常普遍,栽植規模占總面積的70%以上;早、中、晚熟品種搭配不合理,目前陜西70%的面積和80%的產量以晚熟品種為主;鮮食與加工品種比例不協調,9成以上品種以鮮食為主,加工專用型基地建設滯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