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木:用于造林綠化的樹木幼苗。
分類:①裸根苗、容器苗;②實生苗、營養繁殖苗;③原床苗、移植苗
6.1 裸根苗培育
一、苗圃建立
1、苗圃:專門培育苗木的場所。
2、分類:①生產任務:森林、園林、果樹、經濟林、實驗苗圃;②年限:固定、臨時苗圃;③面積:大(大于 20hm2)、 中(7~20hm2)、小(≤7hm2)型苗圃
3、考慮因素:地形、土壤、水源、病蟲害、經營條件
二、苗圃土壤耕作
1、整地、施肥、輪作是提高土壤肥力和改善土壤環境條件的三大土壤耕作措施。
2、土壤耕作的作用:①翻動耕作層的土壤,能促使深層土壤熟化,有利于恢復和創造土壤的團粒結構;②土壤結構改
變導致土壤性質系列變化:加強土壤的透水性,提高蓄水保墑、抗旱的能力;改善土壤的通氣性,有利于苗木根系的呼吸,增進對養分的吸收; 由于通氣良好,空氣充足,易于提高土溫;③苗圃耕作還起到翻埋雜草種子和作物殘茬,混拌肥料及防
治病蟲害的作用。
3、土壤改良的必要性或意義:①苗木培育的時間長,消耗土壤養分大,需不斷補充肥料元素;②苗木都是全株移走利 用,遺留有機殘體少,帶走土壤多,需不斷補充有機質改良土壤;③育苗集約經營,人為活動和機械活動多,土壤結構劣化
趨勢大,需不斷調整;④土壤自身各種養分元素含量不均衡,由此苗圃土壤有天然缺陷,需人工施肥調節;⑤許多樹種生長
有共生菌類參與,缺之生長不良,需人工添加;⑥合理施肥可提高有效調節土壤肥力——水、肥、氣、熱條件,促進苗木產 量和質量的提高。
(一)整地
包括平地、淺耕、耕地(春秋)、耙地、鎮壓(北方常用)、中耕(防治板結、蓄水保墑、清除雜草)(二)施肥
1、苗木缺素癥狀及診斷
2、施肥原則:①明確施肥目的;②聯系環境條件與苗木特征;③考慮肥料特性和增產節約原則;④多種肥料混合。
3、苗圃常用肥料:①有機肥料:完全肥料:堆肥、廄肥、綠肥、泥炭、腐殖質、糞等;②礦物質:氮肥、磷肥、
鉀肥、顆粒肥、復合化肥、硫磺、石膏、石灰等;③微生物肥:根瘤菌肥、固氮細菌、菌根菌等;④微量元素肥:鐵、銅等,一般不缺
4、施肥方法:①基肥:是耕地前施,有機肥應熟化后再施;②種肥:耕地時施,無機、有機肥為主;③追肥:土壤、根外追肥。
(三)輪作
1、概念:又稱換茬或倒茬,即在同一土地上把不同的樹種,或把樹種和農作物按一定順序輪換種植。2、方法:①樹種間輪作;②樹種與農作物輪作;③樹種與綠肥輪作
三、播種苗培育
(一)播種苗的年生長規律★
1、出苗期:①特點:幼芽嫩弱,根系分布淺,在表土 10cm 內,苗抗性弱;②技術措施:做好播種前的整地,選
擇適宜播種期,做好種子催芽處理,提高播種技術,加強播種地管理,使出苗前土壤保持濕潤、疏松、適宜溫度,以滿 足種子發芽,幼芽出土的要求。
2、幼苗期:①特點:地上部分長出真葉,但苗莖生長緩慢,地下部分長出側根,能獨立營養,根系生長較快,根
系在土層 10-20cm;②技術措施:適當灌水,噴藥防病,嚴防日灼,合理施肥,加強松土除草,調節光和溫度,確定留苗密度,進行間苗。
3、速生期:①特點:生長速度最快,生長量最大,高生長量占年生長量的 90%以上,長出側枝,根系快速生長,分布在40cm以內的土層;②技術措施:追肥、灌溉、除草松土及防治病蟲害等
4、生長后期:①特點:苗木生長速度降低,高生長量僅為全年生長量的 5%左右,最后停止生長,地徑、根莖還
在生長,苗木逐漸木質化,并形成健壯頂芽,以增強苗木越冬能力。②技術措施:應停止一切促苗木生長措施,做好越 冬防寒準備工作,特別是對播種較晚,易遭早霜危害的樹種。
(二)播種期(四季皆可)
1、春播:生產中常用的播種季節
2、夏播:用于春夏成熟,且不易久藏的種子,如楊、柳、榆、桑
3、秋播:符合自然規律
4、冬播:南方溫暖地區。如杉木
(三)播種前的準備工作
1、種子準備:①福爾馬林溶液消毒;②硫酸銅和高錳酸鉀消毒
2、播種前整地:高床、地床、壟作(高、低壟)
3、土壤消毒
(四)播種
1、苗木密度與播種量
(1)苗木密度:單位面積(單位長度)上苗木的株數。它是決定苗木產量、質量和育苗成本的重要因素。
(2)確定合理密度原則:①據樹種的生物學特性;②據樹種的不同年齡;③據樹種同年齡,栽培條件的不同。(3)播種量:單位面積或長度上所播種子數量,它是決定合理密度的基礎,直接影響單位面積產量和質量。
X=(N×W×C×10)/(P×G)
X—播種量(每m2或每米長播種溝長種子量,g);N—單位面積計劃產苗量(株數m2/或 m)W—種子千粒重(g);P—種子經度;G—種子發芽率;10—常數;C—損耗系數
2、播種方法:條播、點播、散播
(五)苗期管理
遮蔭、灌溉和排水、松土除草、密度控制、切根(切主根、促須根)、病蟲害防治、越冬防寒(生理干旱、霜凍)四、移植苗培育★(分類)
1、芽苗截根移植:種子萌發后,當胚根生出,上胚軸延伸、未長出側根、種殼未脫落時,把主根生長點剪去,將苗木移植到苗床或容器中培育;
2、幼苗移植:對主根發達直根系強的樹種,在幼苗出土長出2~4 片真葉時,掘出幼苗,截斷主根,進行移植;3、成苗移植:一般指苗木成型(2年以上)后的移植;
4、野生苗移植:將野生苗移植到苗圃,培育3~6個月后,其造林成活率可達95%以上。
五、營養繁殖苗培育
1、概念:無性繁殖育苗。利用喬灌木樹種的營養器官(根、莖、干、葉、芽等)培育苗木的一種方法。
2、方法:插條、埋條、根蘗、壓條、嫁接、組織培養或硬枝扦插(木質化);嫩枝扦插(未/半木質化)
3、影響扦插成活的因素:內在因素:①樹種遺傳特性(生根難易可分為三類);②母樹及紙條的年齡;③紙條的營養
物質含量;④紙條的部位及生長發育狀況;⑤插穗的葉子。外界環境因素:①土壤條件:水分、通氣;②溫度:氣溫、低溫; ③空氣濕度;④光照。
4、程序:采條→制穗→催根→扦插→管理
6.2 裸根苗活力保護
苗木活動保護:從苗木被起出后至造林栽植這段時間的保護。
一、起苗后的苗木管理
水分、根系、
二、起苗
對苗木活力影響、起苗時間確定
三、苗木分級
合格苗分I、II兩個等級,由地徑和苗高兩項指標確定,在苗高、地徑不屬同一等級時,以地徑為準
III級苗中部分可栽植,其他為廢苗
四、苗木包裝和運輸
1、包裝前的苗木根系處理:蘸泥漿、浸水、水凝膠蘸根、HRC苗木根系保護劑
2、苗木貯藏:假植、低溫
3、苗木運輸:溫度0~3℃,空氣相對濕度90~95%
4、栽植過程中苗木活力保護:苗木分裝、苗木栽植包、蘸根、塑料水桶、不傷須根
五、苗圃與造林銜接
6.3 容器苗培育
容器苗:用各種不同容器和營養基質培育的苗木。
一、容器苗的特點及應用條件★
1、容器育苗的優越性或優點:①苗木生長迅速,有效縮短育苗周期;②造林成活率高,初期生長速度大大加快;③節
省育苗的土地和勞力;④種子的利用率高,節省種子;⑤各個季節都能造林,勞動力使用均衡;⑥有利于實現育苗造林機械 化。
2、容器育苗的缺點:①成本高;②技術復雜;③木質化程度差,造林后易受到雜草欺壓;④穩定性差。
3、應用條件:①干旱地區;②土壤貧瘠,氣候條件惡劣的立地;③造林地補植
二、容器種類及基質
1、形狀:六角形、四方形、圓形、圓錐形
2、促根生長措施:①容器上的突起棱;②容器內壁涂碳酸銅;③空氣修根;④培養基;⑤施菌根;⑥防病蟲害三.播種技術
播種、澆水、施肥、病蟲害防治、間苗、出圃
程序:基質分裝→基質和種子消毒→播種→播種后管理→間苗→苗木出圃
6.4 苗木質量評價
苗木質量:苗木在其類型、年齡、形態、生理及活力等方面滿足特定立地條件下實現造林目標的程度。
一、形態指標
1、苗高:用直尺、鋼卷尺,在地面處(地徑處)沿主干量到頂芽基部。苗高整齊最好
2、地徑:苗木土痕處的粗度,游標卡尺測,精確到0.01cm。地徑越大,成活率越高
3、高徑比:苗高/地徑,指數個指數。高徑比越大→苗木細、高,抗性越弱,造林成活率越小
4、苗木質量:苗木鮮重、干重
5、根系指標:根系長度、根幅、側根數等
根系長度:從根基部靠近地表處量至根端的自然長度。根幅:從主根基礎靠近地表處量至四周側根的長度。
6、莖根比:地上部分/地下部分重量。是苗木水分、營養收支平衡。根莖比小,成活率高
7、頂芽:直尺測長、高。此指標對萌芽率弱的樹種重要。頂芽大,第二年生長量大
9、病蟲害、機械損傷
二、生理指標
含水量(含水量、水勢、P—V技術);導電能力(植物組織外滲液電導率、植物組織電阻率);其他指標(礦質元素、 碳水化合物儲量、葉綠素含量、TTC染色法測定根系活力、芽休眠)
三、活力指標
苗木活力:苗木被栽植在特定(最適宜生長)環境條件下使其成活和生長的能力。
根生長潛力(RGP):將苗木置于最適生長環境中的發根能力。四、苗木質量綜合評價與控制
1、適地適苗
2、多指標綜合評價苗木質量
3、苗木質量的動態性及質量評價的階段性
4、建立苗木質量調控體系
本帖長期更新,需要完整版以及其他資料請關注小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