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化苗木杜鵑花造型供應/映山紅供應/杜鵑花批發(fā)供應
形態(tài)特征
杜鵑花樹形
落葉
灌木,高2~7米;分枝一般多而纖細,但也有罕見粗壯的分枝,國家5A級風景區(qū)《
百里杜鵑》保存著最原始古老的杜鵑林,這里的杜鵑歷來以花朵大、花艷、樹大而著稱,隨著人們對這片原始杜鵑林的重視在2010年相繼發(fā)現幾株粗壯的原生杜鵑樹。此樹為2010年調查發(fā)現,地徑92厘公分,樹共有椏枝十枝,樹高近7米,十個椏枝單個直徑平均近20公分堪稱中國杜鵑花之王。葉革質,常集生枝端,卵形、橢圓狀卵形或倒卵形或倒卵形至倒披針形,長1.5-5厘米,寬0.5-3厘米,先端短漸尖,基部楔形或寬楔形,邊緣微反
杜鵑花
卷,具細齒,上面深綠色,疏被糙伏毛,下面淡白色,密被褐色糙伏毛,
葉脈為羽狀網脈,
中脈在上面凹陷,下面凸出;葉柄長2-6毫米,密被亮棕褐色扁平糙伏毛。
花芽卵球形,
鱗片外面中部以上被糙伏毛,邊緣具睫毛。
杜鵑花花型
花2- 3 (-6)朵簇生枝頂;花梗長8毫來,密被亮棕褐色糙伏毛;花萼5深裂,裂片三角狀長卵形,長5毫米,被糙伏毛,邊緣具睫毛;
花冠闊漏斗形,玫瑰色、鮮紅色或暗紅色,長3.5-4厘米,寬1.5-2厘米,裂片5,倒卵形,長2.5-3厘米,上部裂片具深紅色斑點;
雄蕊10,長約與花冠相等,花絲線狀,
花藥背著藥著生,孔裂,中部以下被微柔毛;
子房卵球形,10室,密被亮棕褐色糙伏毛,
花柱伸出花冠外,無毛。
蒴果卵球形,長達1厘米,密被糙伏毛;
花萼宿存。花期4-5月,果期6-8月。
杜鵑花生長習性
杜鵑花種類多,習性差異大,大多生于海拔500-1 200(-2 500)米的山地疏灌叢或松林下,
[1] 喜涼爽、
濕潤氣候,惡酷熱干燥。要求富含
腐殖質、疏松、濕潤及
pH值在5.5~6.5之間的
酸性土壤。部分種及園藝品種的
適應性較強,
杜鵑花
耐干旱、瘠薄,土壤pH值在7~8之間也能生長。但在粘重或通透性差的土壤上,生長不良。杜鵑花對光有一定要求,但不耐曝曬,夏秋應有
落葉喬木或蔭棚遮擋烈日,并經常以水噴灑地面。杜鵑花抽梢一般在春秋二季,以
春梢為主。最適宜的生長溫度為15~20℃,氣溫超過30℃或低于5℃則生長停滯。冬季有短暫的休眠期,以后隨
溫度上升,
花芽逐漸膨大,一般露地栽培在3~5月開花,高海拔地區(qū)則晚至7~8月開花。北方在溫室栽培。1~2月即可開花。杜鵑花耐修剪,隱芽受刺激后極易萌發(fā),可藉此控制樹形,復壯樹體。一般在5月前進行修剪,所發(fā)新梢,當年均能形成花蕾,過晚則影響開花。一般立秋前后萌發(fā)的新梢,尚能
木質化。若形成新梢太晚,冬季易受
凍害。為常綠或落葉
灌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