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農業大學園藝學院教授陳發棣領銜的菊花課題組,經過20多年不懈努力,建成“中國菊花種質資源保存中心”,通過優異新品種培育和新技術研發推廣,攻克了種質資源保存困難、優異種質發掘不足、種質創新和新品種選育及配套栽培技術滯后的問題,為我國的菊花品種更新和產業升級作出了重要貢獻。
據該課題組的房偉民教授介紹,南農大的“中國菊花種質資源保存中心”收集保存菊花及近緣種屬植物種質資源5109份,其中野生種質資源316份。不同色系的蓮座、芍藥、管盤、松針等大花標準型的切花菊品種110個,單瓣、復瓣、托桂、蜂窩、蓮座、風車(雀舌)等花型的小花多頭型切花菊品種900余個。盆栽和地栽菊等品種資源2000余份,其中傳統秋菊1600余個,盆栽、地被、造型等小菊品種400余個,食用、茶用、藥用等品種50余個,菊屬及近緣種100余份。
在此基礎上,他們以雜交育種為主,加上遠緣雜交育種、芽變與誘變育種、轉基因育種等技術,培育出新品種300多個,其中包括綠色、乒乓型、風車型等49個優質、高抗、新奇特菊花新品種。申請新品種權或鑒定品種50余個,其中“金陵白鳳”“金陵皇冠”“南農紅楓”等48個品種獲國家植物新品種授權。新品種的推廣應用,不僅大大降低了生產成本、減少了農藥使用,還能延長花期、拓展菊花的種植區域,推動了我國菊花品種更新和產業升級。
為加速研發成果轉化,課題組通過與政府和企業合作的方式,大力推廣新品種和嫁接生產插穗的種苗生產技術、優質種苗脫毒技術、花期和品質控制標準化生產等新技術。目前,已在江蘇南京、淮安、鹽城及上海、浙江、貴州、安徽、海南等地建立了10余個生產示范、休閑旅游與專題展示基地,與上海虹華、云南豐島、昆明虹之華等企業合作開展切花菊為主的新品種中試與推廣。
課題組在深耕菊花基礎研究的同時,積極面向產業經濟主戰場,開展精準扶貧,幫助農村增收、農民致富。貴州省麻江縣是南京農業大學的定點扶貧縣,該縣宣威鎮卡烏藥谷江村實施了菊花產業扶貧項目,種植的800多畝菊花園成為當地農戶的“紅利花園”。
課題組創建的“菊花園”模式,目前已在天津、浙江、青海等全國20多個省、市推廣復制。南京農大湖熟菊花基地將傳統的菊展與鄉村休閑旅游結合,打造了特有的“菊花經濟”模式,從2013年開始,每年有數十萬游客前往賞菊,拉動了周邊旅游、餐飲、零售、農副產品等行業,創造了可觀的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