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杭州市堅持保護第一,適度合理利用,科學生態修復的原則,不斷提升西溪濕地數字化保護管理能力,推動濕地保護利用工作取得明顯成效。
一是科學生態修復,保護提升西溪濕地生物多樣性。一方面,努力提升西溪濕地生態質量。投入資金1.5億元,實施生態補水、濕地生物多樣性保護、水環境治理等三大項目,目前西溪濕地水質總體已達Ⅲ類、核心區域Ⅱ類的標準。另一方面,不斷提升濕地生物多樣性。開展朱鹮回歸試驗研究,帶動全省珍稀瀕危鳥類野外種群重建工作,每年開展生物多樣性調查研究。與2005年相比,西溪濕地生物多樣性顯著增加。
二是整合數據資源,強化生態管護能力水平數字化。一方面,整合分散在省、市兩級林業、氣象、生態環境等部門中的監測設施、數據,優化提升西溪濕地生態信息展示平臺,形成氣象、環境空氣質量、水質等實時展示和科普研學系統,進一步豐富了西溪濕地數字化保護管理方式。另一方面,謀劃西溪濕地數字化應用場景體系建設,建成一網統管數字駕駛艙、生態信息數據倉以及各類應用場景,進一步匯聚西溪濕地生態全量信息,提高生態保護管理水平和科學決策能力。
三是全力保護好原生態,打造人民群眾共享的綠意空間。一方面,強化法制建設,堅持依法治理依法保護。以西溪濕地條例修訂和總體規劃修編為載體,從頂層設計上謀劃西溪濕地保護、利用、管理的剛性要求和發展思路,將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和習近平總書記關于西溪濕地的重要講話精神,在法律和規劃的層面上予以落實,與《濕地保護法》實現無縫銜接。另一方面,創新工作舉措,積極探索保護利用新模式。開展多項課題研究,將西溪濕地及其周邊組團打造出美麗風景線、實現高質量共同富裕的建設、保護、管理等經驗,在全省乃至全國推廣。目前,西溪濕地免費開放區面積已擴大至西溪總面積的56%,讓西溪濕地真正成為人民群眾共享的綠意空間。
下一階段,浙江省將以打造世界濕地保護與利用的典范為目標,著眼長遠,結合實際,嘗試利用社會力量共建、共護、共享濕地生態文化保護成果,為全省濕地的科學保護管理和可持續利用提供更多實踐經驗。
(來源:國家林業和草原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