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榆縣位于吉林省西部,當地有句老話:“縣城小、風沙大,一年四季大風刮。”防護林帶是這里抵御風沙的綠色屏障,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佘喜豐就是通榆縣綠色屏障的守衛者之一。他是新興鄉西太村的生態護林員,負責巡護全村1萬余畝林地。
在西太村,東社、西社及腰社交界處有一處林地,防護著這里的村莊及耕地。由于村集體經濟不富裕,3個社的村民都想打這片林地的主意,想通過倒賣木材換點錢。
20世紀末,西太村老村主任退休之前曾號召村民保護好這處林地,并對當時負責看護這處林子的佘喜豐說:“以前有省里的專家來過,說這片林子能保護咱們村子不被風沙掩埋,能保護東南面幾百坰地不變成沙漠,你得看好了!”從此,佘喜豐牢記老村主任的囑托,與護林工作結下了不解之緣。
無論刮風下雨、酷暑寒天,他都堅持每天巡林。春秋兩季,是護林防火的關鍵期,也是佘喜豐最為忙碌的時候。清明祭掃風干物燥,給森林防火帶來很大壓力。每年這個時候,他都要到林地周邊幾處墳地的村民家挨家挨戶通知,提醒不要焚燒紙錢,倡導文明祭祀。剛開始,有些村民對他的做法不是很理解,有抵觸情緒,有時還會發生一些小摩擦。為爭取村民的理解和支持,他總會心平氣和地把其他地方發生森林火災造成的嚴重后果講給他們聽,一遍又一遍提醒注意森林防火安全。通過反復做工作,護林防火的重要性逐漸在村民心中扎下了根。
一天傍晚,佘喜豐巡林回來,看見自己的表弟帶著伐木工具朝樹林走去。他上前詢問后得知,表弟是為結婚建房想悄悄砍幾棵樹,他立即嚴肅制止,并告訴表弟偷采盜伐是違法行為。在他的教育勸導下,他的表弟打消了偷伐樹木的念頭。
下雪天,人們常常會看到佘喜豐背著半袋秕谷撒在林中無雪的空地上。他說,這是為過冬的鳥兒準備的,鳥兒保護好了,林子里的害蟲就無處藏身了。
以前,佘喜豐是村里的建檔立卡貧困戶,自2020年當上生態護林員后,家里的收入增加了,他的生活也得到了明顯改善。佘喜豐說:“感謝黨和政府的好政策,讓我脫了貧,對未來有了信心。我一定護好這片林。”
如今,隨著林業科技不斷進步,佘喜豐的巡護工作也用上了科技手段。手機安裝了“生態護林員巡護”App,上面清晰地顯示了他一天的巡護路徑,可以記錄他在巡護中發現的各類問題,并可以隨時向當地林業部門報告。
在佘喜豐的看護下,轄區內從未發生過濫伐盜伐林木、非法取土等案件,村民們都夸他“從不掉鏈子”。除了做好日常巡護外,佘喜豐還積極配合村里做好其他工作。無論是春季造林還是禁牧、防火期間,他都主動深入各家各戶,宣傳林業法律法規,懸掛護林防火橫幅,利用村、社大喇叭播放森林防火知識,有效提高了管護區域內群眾愛林護林的意識和知法、懂法、守法的自覺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