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林業大學推出的兩個牡丹新品種
文化節上,“京墨灑金”植株直立,長勢強,成年的植株高達1.2m以上;嫩枝較長,萌蘗性強。花型為皇冠型,因栽培條件不同,也會出現托桂型、菊花型以及荷花型等多種花型。其具有花頭直立、花徑大、花期早、花香明顯等特點。
“京云冠”是從栽培紫斑牡丹天然雜交后代中選育出的。從16年前起初選,經連續觀察與嫁接繁殖三代,才最終確認其特點明確、優異性突出。這一新品種植株直立,也具有長勢強、嫩枝長、萌蘗性強的特點。花色為純白,皇冠型,花頭直立,花徑中等大小。花開時節,花香四溢,正所謂“傾城牡丹,芳郁京都”。
北京林業大學教授成仿云介紹,在牡丹新品種選育中,一方面開展適應性研究,培育抗旱和抗寒品種,另一方面通過花期調控技術來延長花期。經過多年科研攻關,目前自然環境下的牡丹花期可延長45天,溫室牡丹可實現周年開花,能夠滿足世園會展示的需要。
“天上人間富貴花”,“總領群芳是牡丹”。成仿云對牡丹文化了如指掌。據他介紹,早在東晉時期,畫家顧愷之《洛神賦圖》左側中央就有一叢牡丹盛開。初唐舒元輿《牡丹賦》序中就有“京國牡丹,日月寢盛”的記載。時至中唐,牡丹發展形成中國歷史上第一個高潮。白居易的“牡丹芳,牡丹芳,黃金蕊綻紅玉房。……花開花落二十日,一城之人皆若狂”膾炙人口、流傳至今。在唐代,牡丹在全國擴散,形成了“百花之王”“國色天香”等固定的認識,形成了牡丹“盛世之花、名族之花、幸福之花”的文化象征意義。
“從北宋到南宋,中國牡丹得到持續發展,分布范圍不斷擴大,奠定了中原、江南、西南品種(群)發展的基本格局。”成仿云說,牡丹繁榮則于明清,至此,牡丹栽培大格局已經形成。
牡丹從中國東流西進,已從“中國花”轉變為世界名花,把中國傳統牡丹文化傳向了世界。原國際樹木學會主席、意大利著名專家奧斯特稱,“中國的牡丹是中華傳統文化遺產的載體與組成部分。”
成仿云介紹,藥用栽培是我國長期牡丹栽培的主體。事實上,藥用栽培始終是中國牡丹栽培應用的主要形式。牡丹的藥用栽培始于漢。觀賞栽培之前,其藥用栽培規模始終大于觀賞牡丹。成書于漢的《神農本草經》最早記載了牡丹的藥用價值。
“如今,油用牡丹則改變了‘重華不重實’的傳統。一個有可能改變中國人食用油結構與傳統的新興產業領域正在悄然形成,發展前景十分廣闊。”成仿云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