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容華貴的牡丹花有著萬花之王的美稱,而牡丹科的油用牡丹更是全身都是寶,花瓣、籽粒、丹皮都有不同的用途和價值。形成規模后,既是風景,又有經濟效益。開花時節,千朵萬朵百媚生,真正是花的海洋、美的世界,賞花、品香、攝影皆相宜,還是婚紗照取景地,鄉村游還給當地帶來了收入。花過籽熟,可以榨取牡丹油,牡丹根可以制作丹皮,花瓣可以制作花瓣茶,都是不可多得的佳品,又有一筆經濟賬入戶。記者在青海省農區走訪中看到,很多地方正在通過發展油用牡丹產業,建設牡丹種植生態觀光園,讓糧農成為花農,實現當地群眾走向脫貧致富。
千畝牡丹開出致富花
近日,記者來到民和回族土族自治縣西溝鄉南垣村,數百畝油用牡丹爛漫綻放,婀娜多姿,伴隨著撲面而來的縷縷清風,送來陣陣沁人心扉的花香。
這是民和縣綠禾園林綠化有限公司緊抓民和縣發展精準脫貧產業機遇,通過土地流轉方式,在西溝鄉南垣村投資1000余萬元打造的千畝油用牡丹基地。它不僅成為南垣村一道亮麗的花海風景,也讓南垣村群眾找到了脫貧致富的產業新門路。
南垣村是民和縣西溝鄉的一個貧困村,實現穩定脫貧,需要有持續穩定增收的產業支撐。村民們在鄉黨委的帶領下,最終決定在具有觀賞和經濟價值的油用牡丹上實現產業發展。
據了解,油用牡丹是一種新興木本油料作物,其花可供觀賞,籽粒可榨油,花蕊可做茶,花瓣和花葉可做化妝品,其根可入藥,可謂全身都是寶。特別是從牡丹籽中提取的牡丹油被國內專家稱之為“植物油中的珍品”,是安全、無毒、無污染的純天然有機食品。另外,油用牡丹為多年生灌木,栽植后第三年開始結籽,五年后進入盛產期,結籽盛產期在30至40年之間,可以50年不換茬,省工省時,管理成本低,堪稱是“鐵桿莊稼”。
南垣村油用牡丹發展采取“企業+農戶”模式,民和縣綠禾園林綠化有限公司計劃流轉土地用于油用牡丹種植,目前種植的43.33公頃已經開花,有望今年結籽見效益。該公司今年秋季將再種植23.33公頃,累計種植面積達到66.66公頃。
記者走進南垣村油用牡丹產業基地看到,一些當地村民在綻放的牡丹花間忙碌。村民白福學正在用鐵锨鏟除地邊叢生的雜草,他告訴記者,他家的0.2公頃土地全部流轉給企業種牡丹,簽訂了12年的流轉合同,每年每畝土地流轉費為700元,0.2公頃就是2100多元。
當然,白福學在牡丹地里的收入并不止土地流轉費,還有每天100元的務工工資。
據西溝鄉黨委書記馬學貴介紹,南垣村走發展油用牡丹的產業扶貧路子,一方面是實現土地效益最大化,另一方面搭建群眾就近務工平臺,再一方面就是依托天井峽景區優勢打造以牡丹為平臺的鄉村特色旅游休閑園。
而民和縣綠禾園林綠化有限公司在南垣村油用牡丹基地打造建設上,也正是按照打造鄉村休閑園的思路發展,計劃投資5000萬元,在南垣村建成以油用牡丹種植—觀光—加工—銷售為一體的千畝油用牡丹示范基地。
目前已完成投資1000余萬元,栽植油用牡丹43.33公頃、97萬株,薰衣草2.66公頃,紫葉稠李0.26公頃、5000株,賞花桃樹2.33公頃、1100株,觀賞牡丹3.33公頃、2200株……
眼下,南垣村油用牡丹花海已初具規模,觀賞園栽植花木長勢喜人。南垣村集產業、觀光、采摘為一體的鄉村休閑園的建成投運,將為當地群眾創造更多的用工空間,開辟南垣村群眾依托旅游平臺穩定脫貧和增收致富的新門路。
鄉村游,牡丹園
綻放的花朵
6月23日,西寧市湟中縣攔隆口鎮泥麻隆村舉行首屆油用牡丹觀賞節,以西納川現代旅游示范帶建設為契機,依托地域優勢,發展鄉村旅游業。 2013年以來,泥麻隆村進行了產業結構調整,種植了中藥材,目前,中藥材種植面積達81.33公頃,占全村耕地面積的84%,增加了村民收入,村民人均年收入從2011年的5300元增加到了2016年的12250元。作為已經因為種植中藥材而遠近聞名的村子,為了進一步發展,泥麻隆村在村黨支部書記汪治財帶領下,種植了13多公頃的觀賞牡丹和油用牡丹,來發展鄉村旅游增收致富,實現“游美麗鄉村、賞油用牡丹,觀千畝藥田,品農家藥膳”的美好愿景。 油用牡丹是一種新興的木本油料作物,具備突出的高產出、高含油率、高品質和低成本的特點,除了有良好的經濟效益,還是一種很好的生態樹種,能夠保護生態環境,適合荒山綠化造林。種植后,可以收益30至40年,堪稱“鐵桿莊稼”,除了除草和施肥,不用換茬,可以節省人力、物力和財力。 “這個油用牡丹全身都是寶,開花時可以吸引游客觀賞,嫩葉可以做牡丹茶,花瓣也可以做茶以及化妝品原料,籽可以榨油,根部可以做藥材。我們就低不就高估算了一下,等開始出效益時,每畝(0.067公頃)可以為村民帶來1萬元左右的收益,而且不愁銷路,可以和甘肅那邊的收購方簽訂定向收購合同。”汪治財說。 未來,泥麻隆村還打算打造當歸豬、當歸醋、瑪咖酒、牡丹油等品牌,進一步提高村民持續增收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