園林綠化建設,根據查考,早在清、明兩代以前,已有百花洲處,因為有花百種而得名。1933年至1938年間,由地方政府主持另辟松口中山公園1座,且已議決開辟梅州文化公園成立籌委會,確定以北門岡為園址,但因抗日戰爭爆發,未曾實現。
直到建國后,人民公社化期間,再經梅縣縣府領導張正甫與張志瑤等人共同維持,發動全體機關干部、居民和學生,大家群策群力,人造游湖75畝,造假山和小島3個,辦成了寬達450畝地的梅州文化公園一座,為人們增添了閑暇生活的樂趣。1964年,梅縣人民政府還專門成立了護林指揮部,作為長期指導城鄉護林綠化的常設機構(現稱“綠化委員會”),規定了城鄉綠化樹木的范圍,制訂了綠化樹木的維護守則,分別組建起公園和江南龍坪苗圃場多處,共計劃出土地33.3畝,為每年春季造林綠化提供了樹苗10萬多株。到了1980年,黨中央又號召把每年3月12日定為植樹節。按照有關部門的資料統計,梅州鄉村共已造林綠化18萬畝,城區種植活樹15794棵,實現城區綠化覆蓋率達8.25%,為梅州城鄉造林綠化工作做出了一定的成績。
現在,隨著居民人口的迅速增多,市區范圍的不斷擴大,在市、縣、區各級政府共同關心下,從1986年起,又開始著手實施建設劍英公園計劃(園址在江南新塘),造園總面積達1.2平方公里(折合1530畝)。這是梅州有史以來最大型的一座公園。為適應現代城市建設的要求,在開發新、老城區的同時,還盡力擴辟了原有梅州文化公園范圍,增建東山大橋橋頭公園、百花洲影劇院園林、梅縣縣府內園林等。
在各片新區或大單位內的園林式小庭院、小花池、小假山紛紛出現,它們各有特點,表現出現代城市建設的新鮮意境。好些園藝師們,為了適應生活潮流的要,認真帶徒傳藝,積極創辦城鄉花圃園地,開設多處花木專營公司。僅僅幾年時間,便涌現出幾十戶花農。尤其在1984年和1985年舉辦迎春花市展銷后,大大促進了城鄉人民對于現代生活的新要求。人們不僅在工余閑暇喜歡到公園或游覽區漫步聊天,觀賞山水花木,而且喜歡在自已小家園內栽種各種名花異草,養成了愛美化、喜綠化的習慣。
如今,城鄉各處許多單位庭院、街邊路旁,或花或草,或園或圃,四季花香,常年碧綠;樓房屋宇,綠葉盆花,布滿陽眾自籌興建的一些小山塘和一些簡單的木石陂進行灌溉。而附城、丙村等平原地帶,則靠田頭掘并、架設井架、手肩并用、拉桿提水等;部分沿河岸邊田則靠裝置筒車提水;而其他無法引水、提水灌溉的變成了“望天討食田”。因此,在過去,凡有好些確實無法解決灌溉的山坡地,只好播種些會畬禾之類的耐早性谷物。在這種抗災能力差的情況下,終于碰上了民國三十二年的大春早(早期長達80天),全梅境內,百種不能落田。荒之年,由梅縣逃荒往江西、福建者眾多。加之接踵而來的瘟疫流行,死于饑荒、疫病者,慘不忍睹。至于生活在梅江沿岸平原及盆地區域的人民,除了早災苦難外,還常常經受洪澇之害,致使大片耕地,往往因此失收。
乃至建國以后,自1949年11月召開第一次全國水利會議起,地方各級人民政府,高度重視水利事業的建設,尤其把水利當作農業的命脈。這對吾梅人民顯然是件大好事??h〔區)人民政府為了不負黨和人民所望,切實戰勝旱、澇之患,發展好農業生產,認真開展大規模的抗早、防澇治水斗爭:一、根據山多平原少的特點,采取先山區后平原,先重災后輕災,以修帶建的辦法;二、根據山多溪河流水多的特點,采取攔河筑壩(破),或者截河堵溪建筑山塘水庫蓄水的辦法;三、根據山多、坡地多、平原少的特點,采取引、提結合的灌溉辦法;四、開渠、裁彎取直,疏通河道,壘筑防洪堤堰,排澇治災;五、充分利用自然水資源開發小水電。積極開展“一村一小型水利”運動和推廣“一坑、一塘、三溝(灌溉溝、排山洪溝及排除冷泉銹水溝)’的經驗。實行早、洪、澇并治,蓄、引、提和大、中、小型工程相結合,進行綜合治理和綜合開發。以“分期修建,逐步完善、配套”為宗旨:第一階段,由1950年至1957年,為恢復、興建水利的初步發展時期;第二階段,由1958年至1965年,為水利建設大發展的高潮時期;第三階段,由1966年至1976年“文革”期間,為小建、完善、維修時期;第四階段,由1979年至現在,為配套、提高水利工程經濟效益時期。
經過30多年來的基本建設,據水利部門在1985年的統計:國家共安排水利建設事業的投資總額為3796萬元,已完成土方工程7130萬立方米;建成蓄水工程2722宗(其中中型水庫1宗,小一型26宗,小二型121宗,塘壩2574宗),總庫容1.75億立方米,有效庫容1.39億立方米。改建灌溉500畝以上的引水工程34宗,灌溉500畝以下的1884宗,共計1918宗,發電裝機22791千瓦。引用流最17.26秒立方米。新建10千瓦以上的電灌站98座,裝機容最2168千瓦。新建主要堤圍19條,長65.3公里,捍衛耕地3.76萬畝,捍衛人口8.07萬人。新建電動排澇站32座,2060千瓦,排澇面積1.07萬畝。新建小水電站106座,裝機167臺,總裝機容1 32861千瓦,每年可發電7000萬度。治理水土流失面積207.31平方公里,已獲顯著效益的面積達16.90平方公里,實現有效灌溉面積達38.79萬畝,保證灌溉面積達34.22萬畝,取得旱澇保收面積達31.04萬畝,占全梅耕地總面積(41.99萬畝)的74%。在1985年全梅糧食總產4.78億斤,較1949年總產1.88億斤,增長了1.5倍。
大量的水利工程建設,已有效地改變了全梅農業生產條件,在對抗御早澇災害、奪取農業豐收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至于電力事業的建設,在改造和發展原有光耀電燈公司的基礎上,隨著城鄉水利水電事業的不斷發展,以及地下能源的挖掘,使吾梅之水力發電和火力發電得到同時并舉,現已基本實現全梅城鄉電網化的建設,包括邊遠山村人民均已先后擺脫了靠油燈照明的落后狀態,而且在電力供應日益充裕的情況下,在城鄉電器的使用已經越來越多,如電風扇、電飯煲、組合音響、電視機和電冰箱等均已愈來愈多地進入城鄉家庭。